内容: 对于一幅书法作品,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去考察:实用性、装饰性、抒情性。实用性体现为文字表达,装饰性体现为视觉传达,抒情性体现为情绪抒发。 书法的这“三性”,也是书法的“三品”:实用性的作品是“初品”,装饰性的作品算是“中品” ,而只有抒情性的作品才称得上是“上品”。甚至可以说,书法的最高境界即在于“抒发”,也就是其抒情性。 这“三性”不仅呈现出一种由低到高、由初期到成熟的内在艺术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,而且有一种兼容性——装饰性可以兼容实用性,抒情性又可以兼容装饰性和实用性。一幅堪称“上品”的书法佳作,通过点画的起伏、线条的律动、结体的张驰、行间的错落,以及墨色的变化,不仅抒发了作者饱满的情绪,而且在视觉上让人深感愉悦,同时又能将文字的意涵表达出来,也就是说,能够让读者知道它写的是什么。这三者,缺其一,都难称佳构。 比如,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,我们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他书写时的情绪,在视觉上也让人觉得“画面”很美,同时我们又能阅读他的文字,读得懂他所要表达的意思。这大概也是千百年来王羲之几乎被各种层次的人所公认的主要原因。 一幅作品的情绪,体现的是书家的性情。书法是笔墨的艺术,更是性情的艺术。笔墨是基础,性情是灵魂。看很多书家的作品,与历代法帖比起来,其笔墨并不差,但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,这就是性情。只见笔墨,不见性情,便会让人觉得匠气,就像一个人缺乏精气神。好的作品,应该是随性而为,无意求工,气韵自足,和而不同。王羲之,颜真卿,他们的作品,你找不到雷同的;即便是颜真卿的楷书,你也看不到风格气质相同的作品,因为他们的每幅作品都流淌着不同的情绪变化。这样的作品,才称得上是一书一品、和而不同。 相对于抒情性的作品,退而求其次的是装饰性的作品。这类作品,我们在书法展览中时常可以看到。对这些作品,我们总有这样一种感觉:字是好字,但缺少感染力,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。究其原因,都是因为其抒情性不够。可以说,现在很多成名书家,包括所谓的一流书家,都还停留在这个层面上。 现在还有一类作品,它们的装饰意味极浓,但文字似是而非不可释读,或者写的根本就不是文字,而只是一些点线面构成的墨迹。这类作品,大概是受日本现代书法,特别是片假名书法的影响而形成的“书风”。对这样的作品,其实是不必归入书法之列的,而可以将其看作是水墨实验之类的“当代艺术”。我认为,对于书法的界定,必须是以文字书写为前提。 既然是文字书写,那首先便要讲实用性。这是书法的基础。但凡临过几天碑帖,稍微有些入门功夫的书写者,都不难做到这一点。宽泛点说,这也是书法作品。我们看有些乡村老先生,他们的字不错,但艺术性不高,大概就属于这个层次,算是达到了初级水平。 如果按照这“三性”来考察我们所见到的书法作品,我们就不难区分其高下优劣了。一幅好作品,真不是忽悠和吹嘘出来的。
|